问运动员“你觉得累不累”?
让运动员用自己家乡话说一下自己名字?
……
这些提问,似乎换成其他被访者或者换个采访场景也能成立。关于体育运动的专业问题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八卦化的采访。采访人和被采访人之间显然心中所预期的采访内容目标是不一致的。
其实,“采访的秘诀便在于懂得倾听。”
倾听是做好采访的一大关键因素。无论是采访别人还是接受采访,懂得倾听都十分重要。实际上,无论是工作面试还是与某人初次会面,现如今的大部分对话都可以归入采访的范畴,因为人们开口的第一句话总是:“你好,今天过得怎么样?”
用心倾听,方能打开任何在沟通或采访中一直被阻塞的通道。倾听是一门艺术,是掌控采访的关键,在纪录片、公共关系、新闻报道、田野调查、人力资源面试、访谈节目、播客等领域都有着广泛运用。
那如何做一个专业优秀的采访人?在开始一段采访之前,采访人该如何选择访谈对象并与其建立关系?采访中要切记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应对采访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如何与采访对象交流,他们会有哪些反应? 怎样才能做好采访?采访究竟是不是一门可以学习的技艺?……
《采访与倾听》这本即将上市的新书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带你了解采访和倾听的艺术及方法。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40年以来的纪录片制作和教学经验、采访经历以及针对采访策略的深入研究。书中提到的本书以真人真事纪录片所使用的方法为基础,探讨了各种类型采访都受用的访谈与倾听技巧。无论你是采访者还是受访者,本书都能让你收获足以应对任何采访情形的最基本认识。身处让人头晕目眩、布满条条框框的当代社会,学会采访与倾听,定能让你从中受益。(以下内容摘自本书~)
采访心态
采访者在采访前应当有通过倾听受访者的意见来搜集信息的心态。经验不足的倾听者往往会过于关注自己要说的话,从而忽视了受访者的回答。在倾听时思考下一个问题问什么便是对受访对象所说内容的忽视,受访者此时所说的话不过是采访者思考下一个问题问什么的次要背景音。
在采访中,采访者同时要注意口头和非口头的表达。倾听并没有字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人们自身的情感、偏见和其他观点会蒙蔽其所听到的内容,以至于影响他们对对方所说内容的理解。这些自身因素会使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干涉听者对受访者回答的评价。
在故事片中,演员们也会学着倾听其他演员的台词,而不是考虑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台词。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自然地进行对话,便不会出现演员抢台词或过早给出回应的情况,不会让人觉得演员是在背台词。这有助于演员双方进行对话。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受访者能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采访者的心思是不是在当前的问题上。、
每个人都曾面对过心不在焉的交谈对象。当一个人意识到无论自己在说什么,对方都没有认真听进去的话,他会做何感想?其处在这样的交流环境中又如何能敞开心扉呢?同样,当一个人焦急地想要回应而对方却说个不停时,他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用心倾听
用心倾听的关键在于注重当下。
不要让个人情感、偏见或其他过滤性的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倾听,要避免在对方的回答中刻意寻找自己想听到的内容。
在倾听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带有主观判断;如果你带着评判的态度进行采访,你的采访对象是能感受到的。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保持中立的态度,那就是换位思考。与他人共情能让你理解他人的观点,但不一定要与对方产生共鸣。
不要过于自说自话,花点儿时间回应对方对你问题的回答。要仔细考虑自己是否有必要让采访变得火药味十足,就算采访双方已经出现了冲突,也没有必要让采访成为人身攻击和抒发怨气的载体。
倾听时,心中要有一个目标,同时也要保持积极性。采访者要明确自己需要从受访者口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在说话时以问问题为主。明确采访的目的,不要分心,如非必要也不应该打断采访。在采访中注意寻找非言语的线索,人们有时会使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手势来传达信息。注意眼神的接触要温和(详见《采访与倾听》第6章)。
采访者要做好笔记或让工作人员进行记录。这些笔记要用来与问题清单进行比对,以确保没有缺失采访内容。仔细倾听的话,采访者往往会发现受访者的回答中已经包含了接下来问题的答案,或是察觉到清单上某些设计好的问题应该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对对方所说的话做出反应,而不是对他这个人做出反应。在采访前列问题清单的目的就在于为此次交流做好准备。
要有耐心,不要急着提下一个问题。有时受访者会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到提问的间隙补充更多的信息。要记住,听和说同时进行确实存在难度,但并非无法做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