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在芜湖举行的青少年射击赛现场,68岁的许海峰再度成为焦点。这位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奥运金牌得主,如今鬓角已微微花白,但在体育一线的身影依旧清晰。现场记者发现,他的发际线略有后移,头顶略现光亮,然而笑容依旧爽朗,仿佛用眼神向年轻人传递一个信号:年轻从不是年龄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心态。面对镜头,他比出一个射击的姿势,意气风发。
追溯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那一声枪响让许海峰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体育史册中。作为我国首位奥运金牌获得者,他的传奇并非没有阴影——夺冠时他的视力仅有0.5。那时他在化肥厂工作,氨气对眼睛的灼伤让他备受痛苦。公益场合,他向孩子们解释,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他患上了眼疾,但也让他对保护视力的公益事业格外上心。
今年五月,这位银发老人走进农村的小学,送来护眼用品,并现场示范眼部放松与健身操。他强调:瞄准时要稳,日常也要看得清楚。幽默生动的讲解让现场笑声不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份对眼睛保护的执着,源自职业生涯的血泪教训。长期训练引发的视网膜病变,让他看东西时线条会变形、直线变弯,眼前常有黑影飘过,这些痛苦最终迫使他退役。
展开全文
如今的他比退休前更忙碌。翻开日程表,新的身份一项项浮现:三月初被长江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去年起已在重庆邮电大学开设课程。在课堂上,这位金牌教练最爱讲述失败的案例:当年带队时,只盯着训练强度,却忽略了眼睛的保护。如今他要对年轻人传递的讯息,简单而明确:健康才是运动员最重要的资本。
场外,许海峰的公益步伐从未止步。从推广激光射击新项目到为山区孩子送去护眼设备,他总说这是为未来的自己铺路。自认的“老顽童”形象也在发生变化,他最近迷上了短视频直播,想用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射击这项运动。
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坚持与善举可以并行,健康是走向持久精彩的基石。愿每一个追梦者都以健康为盾,以热情为翼,前路光明,未来可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