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这一族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
傈僳族纹饰▼
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节日:上刀山下火海的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也称“爬刀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关于刀杆节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民联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他带领傈僳青年习武练勇。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傈僳人民即以过“刀杆节”的方式纪念这位爱国将领。
“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
上刀山是将36把利刀捆扎于四五丈高的栗树杆上,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表演者赤脚踏着锋利的钢刀,逐级爬至刀杆顶端,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下火海是表演者下刀杆后又踏入通红炽热的炭火中,表演绝技。
现在节日中,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展现健康新颖的唱词和丰富的手上舞蹈动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非遗:傈僳族阿尺目刮
阿尺木刮的特点是不用乐器
自始至终踏歌起舞
傈僳族阿尺目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目刮最有代表性。
阿尺木刮的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
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女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如今已不多见,仍保持在表演中“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了。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
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
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如长篇叙事歌《逃婚调》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为婚”、“以牛为聘”的婚恋习俗,以逃婚争取自由和爱情的社会风习,杀羊招魂、打狗头发誓、泼血酒赌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帮助的团结精神和傈僳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状况等。
服装:至今仍保持传统的纺织工艺
僳僳族喜佩手镯、耳环、耳坠等饰品
僳僳族民族服饰呈现男装变迁快于女装的趋势。现在男服除了50~60岁的长者仍穿外,年轻者已改穿从市场购回的汉装。据文献记载,大约本世纪30年代以前,僳僳族男子还普遍穿着本民族服装。
这种服装用素麻布手工缝制,式样为右衽长袖长衫,头缠青色或白色布巾,缠腰带,小腿下半部打绑腿。脚上穿草鞋或赤脚。下身穿肥大裤口的长裤。在长袖衫外喜套布背心或兽皮背心。身背弓弩,显得十分英武骠悍。
四川僳僳族妇女服饰与相邻的云南华坪等县的僳僳族服饰相似。姑娘头上包头巾,一般用青黑色头巾包缠成盘状,盛装还在最外层系上一层挑花带,垂彩须线为流苏。青年女子盛装时还常背一桃花挎包。挎包用麻布制成,下面挑有四连方的井字纹、八角花等图案。
一身妆扮有黑、大红、黄、白、蓝等色,走在横断山脉的山野之中,如朵朵流动的花,恰与自然融为一体。老年妇女的装束式样与姑娘的相同,只是以黑色为主,少有花饰。此外,僳僳族不论男女,还喜佩手镯、耳环、耳坠等饰品。
四川僳僳族是至今仍保持传统纺织工艺的少数民族之一。本世纪50年代前,他们普种火麻,并采山中的火草,混合纺成白色纱线,织成一种较为粗糙的布。这种布做成衣服,耐磨防寒。
四川僳僳族使用的纺车是一根木棍作中轴,将六七块有二尺左右长的竹板从中间小孔串起来,然后用绳子将竹板缠成轮状,设有曲状摇手的纺车。织布机主要是腰机,织出的布约有一尺二寸宽。
他们还掌握了染色工艺,从山中挖回一种叫“四节”的植物根和山中的有色土制成染料进行染色。他们有先染线后织布亦有先织成布坯后染色的工序。如今,由于流入僳僳族地区的棉纱、布坯较多,传统的火草布已逐渐消失。
在我们即将于2020启动的“56个民族共携手·全民健康行”系列全民健康跑上,以及今后的每一场马拉松中,我们将带领大家走遍大美中国,你将会感受到数不尽的民族非遗文化,品尝到独具特色的民族美食……更多精彩,敬请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